大學生在就學期間中途離校,乃是中外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共同問題。進一步探究原因不難發現,除了經濟因素及個人因素外,學生中途離校的主要因素為課業表現、 人際互動不良所致。根據文化大學學生學習統計系統之「休學原因」調查,休學原因最多的是「志趣不合」,其次分別為「家庭因素」與「經濟因素」。以下歸納幾 點學生中途離校的原因:
※對所學缺乏興趣、學習投入低落:
本中心與導師合作之經驗中發現,有的學生進入大學後,對於目前所就讀的科系不感興趣,甚至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學習目標的不明確導致迷惘徬徨,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引誘,像是沈迷於線上遊戲、Facebook與BBS等網路,因而影響其學習動機和效果;再者,有的學生在學業方面遭遇挫折時,容易有不願面對、選擇逃避之心態,導致在學習方面總是保持三分鐘熱度,終至無力感浮上心頭,休學之意便因然萌生。
※家庭因素或經濟難以負荷目前所需:
在家庭因素中,總常與家庭結構、社經地位以及家庭支持等三方面有關,像是家庭結構的變動、父母關係的轉變以及父母支持程度低落,皆會間接影響學生持續就學的情形;另外,有的學生是因為父母親失業或家庭經濟困頓,學生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而選擇休學。
※對大學的學習與生活方式的不適應:
大學階段,是個體學習獨立、尋求認同及追求自我實現的時期,當其無法達成這些目標時,較容易產生不同方面的適應問題。有的學生從小深受家庭的保護,個人依賴性強、自我約束或生活自理能力較為薄弱,當其進入大學後,由於大學強調個人自主性的選擇,舉凡生活方式、學習方法、師生與同儕間的人際互動、個人情感等都要自己獨立解決,因而引發學習與生活上的不適應。
※同儕互動之疏離與衝突:
學生進入大學後,同班同學除了共同必修課之外,選修的課程不盡相同,大學人際關係的養成與先前求學階段有所差異,與以前相較之下,同儕之間有時缺乏交流聯 繫,除非願意額外找時間相處,否則彼此相互瞭解的機會將減少許多,人際疏離的問題就會產生。此外,大學中的人際互動型態也較為多元,不管是課業方面的分組報告、社團方面的規劃、室友之間的相處或同儕相約出外遊玩等,都牽涉到人際互動,隨著人際互動的多元,摩擦的機會也有可能隨之提高,若處理不當,人際衝突 便隨之出現。
綜觀而言,部分學生歷經休學後,再度回到校園當中,其所面臨到的又是再一次的體驗與學習,但自身的心態卻是萬分複雜,如:對自己復學適應的能力、對自己未來 的規劃及所處環境的考量等;而復學後的學校生活與最初成為新鮮人剛踏入校園的那種心情截然不同,腳步或許沈重了些,但卻比一般學生更加體會大學生活的甘 苦。所謂「復學生」,是指學業曾中斷一段時間,較一般學生年長而重返學校受業者(Johnson & Schwartz,1989)。學生返校復學後所必然面對的斷層問題,可能會產生一連串的適應問題,像是課業銜接、新的同儕關係、他人的眼光及老師的對待方式,對他們來說復學之路更是一大考驗。根據諮商實務經驗及相關文獻,復學生常有以下困擾(劉英蘭、陳美玲,1998):
◎課業困擾:
由於學習科目、進度的無法銜接,往往使得復學生在學習方面產生挫折感與壓力,甚至造成倦怠、逃避的心態。有的學生在課業方面有時會有自我懷疑和恐懼的現象, 其恐懼來自缺乏自信,害怕失敗、犯錯和焦慮等;有的學生在離校一段時間後可能需要額外課業輔導,以銜接這段期間的不足;有的則是欠缺讀書定力或缺乏讀書策 略、或者是無興趣於所學。
◎孤立感:
復學生常會感覺自己與其他同學不同而有孤獨感。當新加入一個班級時,學生可能有陌生、不熟悉的感受,尤其是原先的同學都升上一個年級,自己則停留在原地,有些學生會習慣回舊班級找以前的同學,而少與新同學接觸;有的則是自我孤立,成為獨來獨往的獨行俠,缺乏與他人的互動;有些則在一段時間的努力調整後融入班 上,改善先前的不適應感。
◎角色的改變:
有些學生或許是由工作者轉換回學生的角色,有些學生則是由無太多拘束的生活形態下回復到規律的校園生活。重返學生的生活,對於復學生而言的確是需要心理上的調適,尤其是離校越久者的學生。復學生重新回到「很熟悉又不太熟悉」的校園生活時,其適應問題也值得老師們的重視與關心,瞭解學生的困擾並予以協助是我們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而這些生活的不適應,我們通常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
一、身體方面:包括最近的身體狀況較差、病假增加、自覺體弱多病、多次求醫未有確切疾病等。
二、心理方面:覺得壓力很大、時間不夠用、主觀認為心情不好、出現自殺意念、對自己期許降低,對自己身體形象抱持負面看法等。
三、人際方面:同儕關係不佳、不會求助、家庭系統支持薄弱、社會網絡較差等。
四、行為方面:出席率下降、學業表現不佳或突然退步、遲交或拒交報告作業、愁眉苦臉、行為異於往常等。
綜上所述,學生諮商中心列出以下幾項輔導重點與可用資源,供導師參考:
壹、輔導重點
一、培養並鼓勵學生多元的興趣與嗜好
幫助學生探索個人的興趣與嗜好,像是鼓勵參與正向有益的課餘活動,例如:參與社團活動、擔任志工、參加比賽等,以增加接觸休閒、運動、社群等多元活動。同時,導師透過師生晤談來瞭解學生所參與的活動是否能發展出學生的特殊興趣,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二、協助學生改善學習問題,提升個人的準備度
復學生初回到學校上課時,可能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建請導師可以提供下列協助:
三、建立正向積極的信念
一個有正向概念的人,能夠肯定自己、接納自己,因此表現出來的,就是自信、包容、積極、樂觀、愉快、樂於親近別人。老師可提供不同的思維觀點,協助學生看到自己與生俱來的潛能,進而協助他們培養正向的自我概念,學習欣賞自己的優點,適時調整或接納自己不足之處,亦能辨識出自己有效的力量資源,以建立自信去突破困境。
四、學習用正向觀點與他人互動
根 據溝通分析理論,依據人們對自己與別人的看法,將人分為四種類型:「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不好」及「我好,你也好」。良好的 人際關係是立基於「我好,你也好」的狀態下,提供學生學習用正向的觀點與他人互動,例如:學會欣賞他人、適時讚美與回饋對方、對人表現出高度的興趣、參 與、認同等正向態度,能傳遞出溫暖友善的感覺,與他人保持更好的互動。以下列出幾項與他人溝通的原則供導師參考:
1.瞭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具體清楚的加以表達,以減少誤解和防衛。
2.談吐幽默而不譏諷。
3.尊重並接納對方有其想法及立場,勿一味要求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
4.適當的說「不」。
5.不斷的從與他人互動之經驗中學習。
五、協助學生建立人際支持網絡
老師是學校裡面最重要的軟體資源。根據過去的經驗,導師往往是校園中學生最能信任的師長,學生通常較願意向導師透露心聲。當復學生遭受挫折與困擾時,導師除了即時給予適當的鼓勵與支持,亦可與其家人保持聯繫建立家庭支持系統,共同協助學生走出低潮,讓其充分感受到老師、家人與同儕的關懷與愛。建請導師在與復學生晤談時,可以多關注其人際交往情形,協助復學生建立原有或可發展的人際網絡連結更為緊密,增加同學間相互的關懷。
貳、可用資源
一、生涯方面
二、課業學習
三、自我與人際方面